摘 要:
学生来到
学校里,不仅是为了增长知识,更主要的是为了变得更聪明。
素质的核心在于
培养学生的
创新精神和
实践能力。
现代的根本
意义和价值在于
培养和
训练学生具有
创新的精神,形成
创新能力,在于塑造一个健康向上、适应时代
要求的
人格。我以为,
研究性学习对于调动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能和潜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和
实践能力,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具有重要的意义。
对于
研究性
学习的
含义,归纳起来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指学科
教学中的研习活动,是一种与接受学习相对应的学习活动,强调学生要
探究、
自主学习,发现
问题、解决问题。这种学习
方式可在校内外的各种、教学活动中
渗透运用。二是指一种专题式的研究学习活动,指学生在
教师的指导下从学习
生活和
社会生活中选择研究专题,在
开放的情况下,多渠道地获取知识,并综合
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一种项目学习活动。我阐述的
思想政治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属于前者。下面我根据自己的
认识和
教学实践,谈谈怎样在
初中思想政治课中培养学生的
创新思维。
一、质疑问难,培养学生的求异性
思维 教师在
教学过程中如果有意识地设置一些问题,从另一方面开阔学生的思想,就会使学生养成从正向和逆向不同的角度认识、
分析、
理解问题的
习惯。这就要求教师在阐述某一原理时,允许并欢迎学生
提出不同意见,甚至是相反的意见,并适时
引导。通过这种正反两种观点的辩论与碰撞,学生不但能获得真理,而且能锻炼思维的
独特性。例如,在讲“受
教育既是公民的权利,又是公民的义务”时,我首先让学生看一则我国义务阶段
辍学率一直居高不下的现实材料,让学生思考究竟采取哪些措施来控制辍学。学生首先想到的是,一方面要加大对《中华
人民共和国义务法》的宣传力度,另一方面要对辍学学生的监护人进行批评,或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法》对学生的监护人进行处罚。在肯定
学生观点的同时,我让学生联系周围的实际,看看自己周围同学的辍学现象。通过讨论,学生根据书本中已有的信息和
语言知识,
多角度、全方位地进行了展开性和深层次的思考,理解了受教育既是公民的权利又是公民的义务。
二、
转变背景,培养学生的
发散思维 学生的创新能力主要指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基本原理
的基础上,作为一个个独立的
主体,
充分发挥其
主观能动性,善于发现、认识新的问题,并学会从多角度、全方位观察分析同一问题的能力。例如,我在教完初三第三课“中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后,让学生看
时政资料上朱镕基在九届人大三次会议政府报告中对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阐述,分析西部大开发的意义是什么?因为这是一个社会热点问题,在
课堂上请学生展开讨论,引起了学生的极大
兴趣。通过激烈争论,学生发现有些问题可以把许多知识都包括在内:第一,体现社会主义的
本质。加快中西部地区的经济
发展,逐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
实现全国经济的协调发展,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
目标,是关系到我国跨世纪发展全局的一个重大问题;第二,体现了我国
正确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
原则,即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加快西部发展,有利于巩固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有利于
增强整个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有利于实现国家统一和整个中华民族的全面复兴。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对问题材料的运用和解答不再局限于一个答案,而是通过思维扩散,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分析材料,从而培养发散思维。
三、构建材料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
创造性想象力
教师要想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力,就应从培养学生正确的观察社会、分析社会现实的能力入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
教学内容的
特点,结合现实生活
中学生所关心、熟悉的一些
事例,如新闻片断、时事材料、国内外重大时事热点等,教会学生运用正确的
方法分析材料、事例,建立知识间的联系和材料间的联系,从而触发学生的灵感,培养
学生科学的合乎逻辑的想象能力。
应值得注意的是,教师设计的问题既不能太浅显,过于浅显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又不能太难,太难学生就不敢想象。例如,在讲授初一“性格的形成”这一
内容时,我不是简单地把有关性格的知识原理给学生作一番讲述,而是设计以下问题:(1)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观点把下列人物分成几组(给出学生非常熟悉的一些著名人物和本班一些同学的名字);(2)我希望有同学列举出两
个性格完全相同的人(年代身份等不受限制),你们能帮助老师实现这一愿望吗?(3)“世上不会有两个性格完全相同的人”是什么意思?A.完全不同,有些相同;B.有些不同;C.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4)这些人的性格为什么会有不同呢?(5)假如××和××生活在同一家庭,在同一
班级学习,请你推测一下两人的性格会相同吗?(6)请大家说说,在
我们的学习中应
怎样培养良好的性格?这些问题使
全体学生都动起来,积极思考,大胆想象,从而使学生的
主动性得以发挥,让学生在
实践中学会知识,转换和拓展知识,检验和运用知识,并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力。
四、创设相反或相近
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
类比思维
当代著名家波利亚曾形象地说:“类比是一个伟大的领路人。”类比思维就是从两个或两类事物某些属性的相近或相反意义出发,根据某个或某类事物有或没有某种属性,进而推出另一个或另一类事物也有或没有某一属性的思维活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我针对
教材的重点或难点问题,根据新旧知识的相近或相异之处,设置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材料,让
学生进行对比,学会异中求同,概括出事物的
共性;或在同一类事物中求异,学会辨析、
分类,最终达到举一反三的
目的,旨在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以上是我在中学
思想政治课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的一些看法,并非十全十美,有待于进一步完善,从而使思想
政治课能成为培养
学生创新思维的有利
课程,真正使学生得到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李英.我国主体
实验的回顾、
反思与展望[J].
科学研究,2001,(9):9.
[2]刘合奎.让政治课也成为充满魅力的学科[J].
中学政治课教学参考,1998,(12):20-21.
百度搜索更多内容:如何在初中思想政治课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本站部分文章来源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侵犯了您权利,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