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山东省从9月1日起开始对公务车进行“排号轮休”后,上海市
人民政府也于9日发出通知加强公务车使用
管理,除特殊公务车外,各级行政机关、
社会团体、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的公务车按规定每周少开一天,倡导单位和个人公务出行选乘公共交通工具。(9月10日新华网)
少开一天是个什么
概念?有人算了一笔账:从9月1日至今,山东省级机关9000多辆公务车均已排号轮休了一遍,假设每辆公务车平均每天跑100公里、每百公里油耗10升,就能节约9万多升汽油,按照当前汽油的价格计算,那么所节约的总值就在50万元以上。由此而推之,假如全国的公务车都执行每周少开一天的制度,节约额能够用来办多少民生事,是值得认真估量的。
不仅仅是节约能耗、
促进环保,“少开一天”对推动今天的公车
改革还有“破冰”
意义。众所周知,从1994年开始,我国公车改革已经走过了14个年头,但基本上都半途而废,没有理出个像样的头绪,公车不但越来越多,而且越配越奢华,“公车腐败”已经成为老百姓普遍反映强烈的热点
问题。借鉴
奥运会期间北京车辆实行单双号限行、封存部分公车的做法,奥运会后,一些地方政府立即推出公车制度改革,说明人们已经
认识到了公车改革并非无从着手,而是可以实施的。但能不能就此再掀公车改革风暴,彻底治理“公车顽症”,人们还在拭目以待。
公车改革之难,就难在它触及的是利益再分配,动的是权力者的“奶酪。毕竟,几千年来,中国人的“官轿”思想根深蒂固,公车已经成为官员身份、地位和权威的
象征,是官员心照不宣的待遇享受。因此,要推行公车改革,首先就要来一次
观念上的革命,如果既得利益者放不下架子,丢不开虚荣,不来一场自身革命,公车改革就只能搁浅。这里的
关键是,要把公车改革方案的制定权交给公众,让公众有足够的发言权,这是评判公车改革成败得失的一把标尺。回头看这些年的公车改革,有的之所以走样,最终导致矛盾激化,都是因为缺乏公众
参与和监督,既得利益者在公车照坐的同时,还借“货币化”获取额外收入,引起公愤。所以,如何在公车改革中引入公众参与机制,使公车改革合民意、顺民心,体现社会公平,是今天推进公车改革的一个重要环节。
在现实情况下,要猛砍公车数量甚或取消公车都还做不到,但通过限行、节假日封存公车、堵死公车进口等过渡性办法逐渐淘汰公车,淡化公车特权意识,是可以做到的。这要靠政府的决心和勇气。实际上,我们已经处在一个极度发达的信息化时代,以前那种大事小事都要驱动四个轮子的做法,也显得非常不合时宜了,为什么在今天能用电话、传真、
网络解决的问题,就非得要动用公车大驾光临呢?因此,加大力度推进公车改革,不单是治理腐败的需要,也是
转变政府职能、改进机关作风的需要。在后奥运时期,能不能从每周少开一天公车开始,拉开公车改革的大幕,遏制公车腐败,人民群众还期待着。(沈茂昀)
百度搜索更多内容:“少开”能否拉开公车改革大幕?
------本站部分文章来源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侵犯了您权利,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