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已成为心理弱势群体”,学生杀老师,因琐事对同学挥刀相向,用微波炉烤小狗等事件不断见诸报端,大学生的心理状况成了社会日渐关注的问题。为此腾讯网对2850名大学生的心理状况进行了调查。
在本次调查中,有33 %的大学生坦言,心理问题已经影响到他们的正常生活;52%的大学生表示偶尔会被心理问题影响,但通过调整,可以恢复正常的生活;只有6 %的大学生表示,没有被心理问题扰乱正常的生活。
恋爱情感,是大学生的第一心理困惑
54%的大学生,在回答“最困扰你的心理问题”时,都勾选了“恋爱情感”。如何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成为大学生心理最大的难题。
根据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的人生八阶段学说,大学生的年龄阶段,正处于面对“亲密或孤立”的成年早期。在这个阶段,年轻人要学会和别人建立亲密关系的技巧,通过恋爱、社交、友谊,学习协调自我与他人的界限,学习爱与被爱……在这个过程中,难免与他人产生摩擦。因此,恋爱情感问题,是必然会出现的心理困惑。
“我不会谈恋爱”、“失恋怎么办”、“他怎样才能爱上我”、“我的爱情里有小三”、“我似乎对同性也有好感”……这些问题都频繁的出现在大学生的恋爱辞典中,他们希望自己可以走出来,也急需援助之手。
除了恋爱情感问题,还有17%的大学生,困惑于人际关系;15%的大学生为职业规划头疼……看来,大学阶段的确是一个人最后的“断乳期”,大家都要在正式踏入社会前,清理掉自己的“孩子气”——个性意志与社会角色的矛盾,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自由与自控的矛盾,都制造着心理问题,而每个人,也是借由这些问题的出现与解决,获得成长。
大部分大学生,有自己维持心理健康的方法
虽然大学阶段,可能面临很多心理问题,但是大学生们,还是掌握着一些维持心理健康的方法。63%的人会在心情不好时,及时的调整情绪。大家的调整方式不尽相同:16%的人会上网散心,12%的人会找人倾诉,11%的人会大吃大喝,10%的人通过唱歌来宣泄,9%的人会写日记……宣泄途径,越来越多种多样,其实无论采用哪一种方式,只要能抑制恶性情绪的累积,就能一定程度的维持心理健康。
需要注意的是,上网和陌生人聊天,成为大学生近来较多采用的方法。“只爱陌生人”,似乎不在现实生活里的他人,是最安全的倾诉对象,可以推心置腹,也可以满足大学生最后的一点“不现实”。校园网络化的技术发展,也为这条心理疏导途径,提供了便利条件。或许对于现在的大学生来说,网络已经是社会的缩影,网上的心理疏导,成为方便之选。
高校心理援助机构,不能令大学生满意
根据国家教委的普查,85%的高校都设置有专门的心理援助机构。但在我们的调查中,84%的大学生都感觉学校里的这种机构形同虚设。其中31 %的大学生表示,学校虽然有这样的机构,但总找不到人;27%的大学生竟然不清楚学校里是否有这样的机构;25 %的大学生竟然肯定的说自己的学校里没有这样的机构。
也就是由于高校机构这样的设置情况,当大学生们遇到心理问题时,40%的学生选择求助身边的亲朋,只有2%的学生会求助学校里的心理机构。甚至还有27%的学生选择谁都不说,压在自己的心里。这种情况令人担忧。
大学生们并非不想求助于学校里的专业机构,而是有些“求助无门”。66%的大学生表示,还是很希望学校能够建立专业并规范的心理援助机构,来帮助自己解决心理问题。
专家建议:
根据本次调查结果,我们可以看到大学生们的心理需要:他们的情感世界需要被关怀,面临的就业压力需要被理解,他们似乎更需要一些同龄人的陪伴,需要通过倾诉和娱乐来维持心理健康。他们的“理想主义”和“梦想”,需要给予一些尊重和成长空间。
所以针对大学生的心理援助,应该更平易近人一些,多使用网络,比如校内网上咨询,网上心理社团,网上情感沙龙等。开设一些由同龄人组织的恋爱课堂、亲密关系课堂。发起大学生之间的心理互助。
在高校的心理机构的设置上,需要加强一些自我宣传,告诉学生们,我们可以提供怎样的帮助给你们。并且把心理援助与大学生的实际需要匹配起来,直接设定“恋爱情感咨询”、“职业指导咨询”、“人际交往咨询”的方向。并且以保密性和实用性作为服务的标准,让需要帮助的大学生,能清楚的知道自己可以如何求助,并且能及时获得安全的帮助。
百度搜索更多内容:大学生心理咨询
------本站部分文章来源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侵犯了您权利,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