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规划,
科学优化方法 ●有言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高三复习离不开脚踏实地的
操作训练,好成绩都是实实在在磨练出来的。
●
好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受用。这就是所谓的“
习惯出
能力”,因此同学们首先要致力于
培养良好的
学习习惯。
高三复习,首先得有一个合理的宏观规划,对复习
强化训练进程在
时间上做好全盘安排,对
高考考点
内容做到心中有数、了如指掌,避免前松后紧,阵脚混乱。为此,我们必须进行科学、系统的宏观规划,把有限时间变为
有效时间,最大限度
提高复习效率。
阶段复习安排表
复习阶段时间安排复习
目标复习安排
第一轮2008年9月至2009年1月全面复习夯实
基础9月:①字音②字形③标点符号④8种
修辞⑤文言实词和18个文言虚词;10月:①复习
高中语文教材1~2册②实词、虚词、熟语③仿用选用
变换句式④扩展语句压缩语段⑤文言文
阅读训练;11月:①复习
高中语文教材3~4册②辨析并修改病句③现代文阅读训练;12月:①古代
诗歌鉴赏训练②
作文训练③
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训练;1月:①文学常识②名句名篇③综合模拟题练习。
第二轮2009年2月至2009年4月专题复习查漏补缺2月:①在第一轮复习
的基础上针对弱势环节复习②注重阅读,
积累作文材料③加强
习题训练,注重总结规律和方法;3月:①偏重阅读训练②加强
作文训练③多做模拟题④关注考纲信息;4月:①温习高中语文教材5~6册②再次
研究考纲,检查第二轮复习的总体效果③大量做模拟题④加强作文训练。
第三轮2009年5月至2009年6月强化训练
突出实战5月:①多看积累本和优秀范文②模拟题训练③巩固背诵等识记内容;6月:调节心态,可适当看书看题,保持良好的考前竞技状态。
乌申斯基说:“好习惯是
教育力量的基础。”叶圣陶先生也说:“好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受用。”这就是所谓的“习惯出能力”,在有了好的规划后,如何更好地执行自己的计划呢?同学们首先要致力于培养良好的
学习习惯,大家可从如下方法入手:
1.养成制定计划的习惯。高三是繁忙的,为避免顾此失彼,高三同学应按照自己制定的计划。科学安排,务必保证每科每天均有一定量的复习时间。这样,各科就能
比较全面系统的复习,不要把太多精力都花在钻研难题偏题之上,这样做往往得不偿失。
2.养成使用工具书的习惯。查找工具书,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查找工具书,不仅可以学到很多
老师讲不到的知识,还有助于准确读音、辨析字形、
理解词意、领会用法,还可以了解许多历史故事、字词来历,为
写作提供原始材料。
3.养成书写工整规范的习惯。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平时语文成绩不错,但
语文考试成绩却不理想,这固然与临场发挥密不可分,但也有一些
非智力因素在起
作用,如书写不规范。书写不规范对分数的
影响尤其
表现在作文上。如果一份试卷字体工整,笔画清晰,书写规范,就
成功了一半。
4.养成
读书看报的习惯。读书看报可以开拓视野、了解时代信息、把握时代脉搏,同时还可学习不同的
语言风格、章法
技巧,为写作积累素材,补充新鲜血液。在紧张的复习之余,同学们可以每天抽出半个小时看看报或者课外书籍,这对语文成绩的提高非常有益。
5.养成勤于练笔的习惯。在
课堂上,老师一般会两周布置一篇大作文,但这个量是完全不够的。虽然高三同学的
写作能力已基本
定位,但要想再上一个新台阶,还是完全可能的。因此,在高三上学期,要加强对作文的强化训练,建议同学们每周写一篇大作文,另外再摘抄一篇300字以上的不同文体的
文章和20个
成语。抄写的
目的,是强迫自己去阅读,去开拓视野,去积累写作素材。
任何良好习惯的养成,都要有一个过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尤其是高三的同学,更需要耐心和毅力,主动去听、去说、去写、去思考、去感受学习的
乐趣,逐步
养成良好的习惯,这对提高
语文素养有积极的作用。
基础
多积累,万丈高楼平地起
●语文基础知识板块的复习,必须重在
挖掘以往知识库存并伴随着持续的大量的课外积累即“功夫在课外”的工作,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
●语言知识虽有淡化考核的趋向,但绝不可轻视。基础能力不足,就谈不上掌握更高的能力。
同学们在复习阶段的课堂操作和课下操练的总体
策略应该重点放在培养字词推敲的敏
感性,大量阅读与做笔记相结合。同学们在制订复习计划时要注意与老师的专题训练同步,全面了解命题
特点,熟练掌握答题技巧,始终贯彻多积累、练反复
原则。
一、强化基础知识复习
1.字音、字形
字音辨析题要落实三个内容:形近字的读音,
多音字的读音,容易误读字的读音。首轮复习要将诸如此类的知识进行系统化的梳理归纳,便于同学们
记忆掌握。从近两年的高
考试卷
分析来看,该考点往往不考生僻字,因此复习时要密切关注所有学过的字词的读音,同时还要立足
课本,可安排两周的时间把六册课本的书下注释及书后附录的《审音表》识记一遍。字形辨析题不仅在前面的选择题中占分,还涉及到书面表达,高考作文每三个
错别字就扣一分,所以平时应注意规范用字。
备考也不必纠缠生僻字,应以同音字、形近字、义近字为复习重点。
2.词语辨析及成语运用
词语辨析题通常是
要求对几组近义词进行辨别,要做好它,平时就要有这方面的知识积累。如一些典型的近义词的辨析方法及不同的使用范围。做题时重点是分析理解不同语素,如可通过组词来区分,对于一些难以辨析的词语,还可用造句法来辨析。至于虚词复习,首先要复习复句知识,弄清关联词在不同复句中的使用
搭配;其次要了解常见虚词的用法,特别是介词、副词的区别。
成语复习的立足点是要正确理解成语的整体
意义,不要望文生义,同时要注意
语境的组合与搭配情况及感情
色彩等。该知识点的复习无捷径可言,平时对成语多加积累了,考试就容易过关。
3.标点符号
标点符号的复习,首先要准确掌握标点的用法、作用;其次要把握住标点错误使用的规律,从这两年的
高考卷来看,考查的重点较多地集中在顿号、冒号、括号、问号、引号、书名号的易混易错之处。
4.病句
病句的复习一定要按照《考纲》上规定的搭配不当,语序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六种类型来进行。第一轮复习要求对六种病句类型有一个全面、清楚地
认识,最好各记一两个例句。要在老师的指导下分门别类地对语病类型进行归纳整理。当对各种错误类型熟练掌握之后,再看到具体的语言材料,就会有一定的敏感度。
5.语言运用
语言运用包括扩展语句、压缩语段、仿用选用变换句式和语言表达的简明连贯得体等。其实这些都有一定的方法规律可循,复习时一定注意吸收
老师或复习指导书上提炼总结出的成果,同时自己在
实践训练中多多体会,以真正提高能力。此外,语言运用题已成为
高考语文众所周知的一块试验田,各种
生活气息浓厚、异彩纷呈的新颖
题型往往成为试卷命制的亮点所在,因此,
我们的高三同学们一定要有足够的敏感意识,重视积累应对各种新兴题型的有效
经验。
二、走出
心理误区为心理减负
高三同学积极应对语文基础内容,需要走出心理误区,摒除两类不良情绪:
1.忽视情绪。近年来基础知识点有轮考、分值压缩等淡化倾向,同学们容易对这部分内容产生忽视情绪。殊不知,前面基础题目的应答情况,将会在心理状态、实际水平发挥上直接影响后面能力题甚至整套试卷的答题质量,因此这部分复习绝不可掉以轻心,而要稳扎稳打。
2.畏难情绪。翻开许多语文高考总复习指导书,对基础部分的梳理均以十五个左右的专题加以呈现,许多考点后还附有知识清单、知识储备等重点记忆内容。如此大量的信息,第一时间传递给同学们的感觉,便是自己成了“汪洋中的一条船”,极易产生消极畏难情绪。所以,树立一种由科学高效的方法保驾护航的积极应对心理有着重要的意义。
方法应对如下:
1.强化积累意识,为心理减负。“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一“生活大语文”
观念,在语文基础部分的体现同样如此。每天每时,人们都浸润在语言的海洋里,字音、字形、词语、句子这些语言材料无时无刻不在被我们使用。例如:一个“认字认半边”的读音,一个似是而非的字形写法,一个媒体上长期误用的成语,一条新鲜诱人的
广告语,一种新颖独到的传情达意
方式,它们都应该能振颤你的语文感觉触须。语文基础就在你的生活里,你还会觉得累吗?勤查字典,集腋成裘的“富翁”目标离你还会远吗?
2.简化知识体系,为心理减负。看似庞杂繁复的
语文基础知识部分,如果从考查能力角度分析,只有三个类别:偏重于识记能力的考点(字音、字形、词语、成语熟语、文学常识、名句名篇),偏重于识记+
应用能力的考点(病句、标点),偏重于表达能力的考点(扩展语句、压缩语段、仿用选用变换句式、语言表达连贯得体、正确运用修辞以及一些新型语用题)。透过这样的分析,同学们能够非常清晰地认识到,基础部分重在记忆,只要勤于积累,就能轻松应对。
阅读
见招拆招,事半功倍度难关
●只通过做大量的习题来进行强化训练,以期提升阅读
解题能力,结果是“试题一套套做,答题一道道错”。
●注重答题技巧,明确答题规则,
总结答题方法,是取得事半功倍效果的最佳途径。
高考
语文阅读有三大板块:自然科技和
社会科学说明文阅读,古诗文阅读,
文学作品阅读。高三同学在应对阅读测试时往往走入一个误区:只通过做大量的习题来进行强化训练,以期提升阅读解题能力,结果是“试题一套套做,答题一道道错”。这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做法往往事倍功半,同学们的勤奋感和进取心也备受打击,语文阅读成了“蜀道难”。为此,我们需做好以下两点:
一、摸清命题规律
阅读板块的复习需了解每一个板块考试的相关内容,包括考试的范围、能力层级、常见题型、近几年的出题趋势、选材特点等。
自然科技说明文的选材特点是具有很强的时代感,大多是考古、生物科学、电子通讯、天文学、医学等最新发现发明与成果。而社会
科学说明文大多是新近出现的社会现象、
文化现象(传统的、当今的)、世界政治形势等方面的题材,内容较为单一,思路清晰。这两类文章在考查同学们
逻辑分析、筛选把握文章信息的能力时,往往通过判断八种错误(张冠李戴、误划类别、指代错误、混淆范围、推测有误、无中生有、混淆因果、偷换
概念)来体现。
文言文阅读,选文仍以《二十四史》为重点,但来源已显多元化态势。2008年高考江西卷选自《左传》,天津卷选自《墨子》,北京、江苏卷选自《汉书》,重庆、上海、福建选自《晏子春秋》,湖北选自《文宪集》,湖南选自《欧阳修全集》,山东选自《聊斋志异》,其余各卷均出《二十四史》。文体选择回归记叙文倾向明显,人物传记占绝对
优势。与2007年
高考选文多样化(传记类、游记类、论说类、小说类、序跋类、赠序类)相比,2008年选文回归记叙文倾向明显,以传记文为主,选文内容丰富多彩,涉及仁爱、友情、亲情、纳谏、治世,战功、政绩等,具有明显重视传统文化倾向。
古诗鉴赏阅读,选材上以唐宋为主,但不局限于唐宋。考题内容依然围绕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展开,从内容和
形式两方面出题,具体的考查点有词语诠释、语句疏通、章法把握、典故化用、意境
主旨、意象诗眼、修辞手法、表现技巧、作品
风格、
情感体味、比较
异同等,考查了诗歌鉴赏的方方面面。
从文学作品阅读选文来看,2008年
高考仍以当代
散文为主,
史铁生、丛维熙、迟子建等都闪亮登场;与前两年稍有不同的是,小说的考查进入了试卷:广东选了巴西作家罗萨的《河的第三条岸》,江苏选了汪曾祺的《侯银匠》,全国卷Ⅲ(
海南、宁夏卷)选了美国作家欧·亨利的《二十年以后》,浙江卷选了高尔基的《乌米》。广东、江苏、海南与宁夏都属于课改区。命题类型基本稳定,大致有以下五种:词语理解型,句子理解型,筛选整合型,技巧分析型,形象分析型。
经过以上一番研究后,就能做到心中有数。了解对手(出题者)的招数,才能有效地拆招。
二、总结答题技巧
注重答题技巧,明确答题规则,
总结答题方法,这是取得事半功倍效果的最佳途径。
高考命题有其
常规的思路,答题自然也有一定的套路,我们应该对其进行归纳简化。同学们,请闭上眼想想,你能将高考试卷从第一道题到最末一道题一一排列出来吗?每一道题的大致出题方向、考查重点,是否做到了心中有数?譬如下面一些类型。
题目类型一:(诗歌鉴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
表现手法(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本诗某句极为巧妙,请结合诗句分析。”
【答题模式】(1)写出诗中相应诗句运用了何种手法。(2)结合诗句,围绕诗中运用的技巧分析。(3)运用此种技巧的效果,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复习时,我们要有意识归纳出上述表现手法在诗歌整体
表情达意上的作用,让自己有一个明晰的整体意识。
题目类型二:(诗歌鉴赏)“某联中最生动传神的字是什么?为什么?”“诗中某句的诗眼是什么,请分析。”“某字在诗中的表达效果如何?”“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答题模式】(1)找到诗眼或
解释该字在句中的
含义。(2)展开
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进行描述。(3)说明该字表达了怎样的艺术效果,比如形象生动、委婉含蓄等;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题目设计三:(文学作品阅读)“文章或某一段这样写的好处(目的、意图、作用)是什么?”“结合上下文分析某句的表达效果”。
【答题模式】(1)内容上一般为主旨服务,或为表达、表现某一
主体对象服务的。(2)形式(结构)上一般是起到
衔接上下文、过渡、引起下文、设置悬念、为下文埋下伏笔、总结、总起、照应、呼应等作用。
好处、目的、意图、作用等在
试题设问中表意相同。解答此类题型,一要明确所问内容与前后段落特别是文章的核心内容的关系。二要明确常见表现手法的作用,如
象征——形象鲜明而意蕴深刻;扬抑——在变化与反差中突出事物的特点;
对比——强化某一事物的
特征或作者的情感,使其鲜明而突出;反复——强调、突出所重复的内容和感情,升华
主题;衬托——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的特点;渲染——营造
氛围,设置铺垫,有时还能推进事件
发展等等。三要明确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思考和答题。
题目设计四:(文学作品阅读)“理解某句话的深刻含义。”“如何理解文中某词某句?”
【答题模式】前者立足于对内容含义的
解读,先找点,然后还原,最后
组织答案;后者除了内容理解外,可能涉及手法、结构等方面的因素。特别是词语理解或赏析,首先得明确它针对的对象,譬如“清瘦”指向的是嵩山;其次看它所指对象或情感是否是该句或该段的主体,如果不是,还要分析它对主体对象或情感的表达效果,如“我的妈哟”的反衬作用。
“磨刀不误砍柴功”,只有在以上两点都做好了的情况下进行习题“量”上的训练,才能有“质”的保障。
写作
有效强化,向更高分
冲刺 ●单凭积累一些作文素材,看几篇
介绍作文技巧的文章,背几篇考场满分作文,是不能应付高考作文的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写作是需要精致的素材来支撑的。
纵观近两年的高考作文,
话题作文由2007年的四个减少到2008年2个;
材料作文从2007年的5个增加到2008年的9个(其中未包括材料加命题类题型);命题作文从2007年的9个减至2008年的8个(两年均包括材料加命题的形式)。由此看来,话题作文淡出高考场已是不争的事实,取而代之的是材料作文和命题作文。
依据材料出题这一形式,已经成为高考作文的大趋势。
进入高三,不能全按高一、高二那样的习惯作文了。单凭积累一些作文素材,看几篇介绍作文技巧的文章,背几篇考场满分作文,就不能应付高考作文的。考场作文非练不能出成绩,正如巴金先生说的:“只有写,才会写。”因此,要提高各种题型的审题、立意、行文能力,必须适时适量地做好每一次作练习,以求
循序渐进。
一、加强命意训练
写作之行,命意为先!所谓命意,就是赋予写作行为以准确的意图,这是写作行为的起始点,又是目标点,是考场作文的基本底线。可以说,对于考场作文而言,如何准确地
界定与把握命题者的正确意图和话题本身的意义指向,又如何在文章中把自己的观点准确地呈现出来,可以说将大体决定全文的成败。
命意最终反映出来的就是作者对话题的理解,理解的高低决定着文章层次的高低。譬如“英雄”这个话题可以透过英雄高大威猛、万人瞩目的表面认识,深入英雄内心,可认识到英雄被“高山仰止”后的那份落寞,那么这种有关英雄“高处不胜寒”的认识就较一般性赞英雄来得“深”些了。
关于命意训练,需强化以下三种意识:
1.主体意识:提供了材料的作文,要抓材料中的主要对象、事件和结果,有结论句的更要注意;无材料的
作文,要抓
关键语素。
2.
追问意识:针对结果或核心语素做三追问——“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通过这三个“追问”的任何一个都可能成为命意的基础。
3.
渗透意识。对于提供了材料的
作文,要充分利用材料,最好能在文章中对材料内容有所体现,这样才能体现出文章与材料的密切性。另外,一定要注意把自己的主旨渗透在文章的各个环节中,通过多次的语言“点化”,有时甚至可以把偏了的题意拉回来。
二、加强结构训练
对于每一位同学们而言,作文速度是考场制胜的一个重要因素,而速度本身又与文章结构的形成密切相关。正如一位优秀建筑家心中储存有许多建筑模型一样,同学们也应事先熟悉和掌握几种有特点、有创意、易把握的作文结构模型,这样既可减少写作构思的时间,而且也容易控制写作的进程。从这个意义上来讲,通过有效训练,进行结构
预设,完成结构建模,应该是高三作训练的一大重点。
除了常规的论说体结构、随笔体结构和小说体结构外,同学们还可通过教材和优秀习作,吸收更多的作文结构。譬如下面两种常规文体的结构:
1.论证体结构(适合于
社会性、思想性话题,如《生命与尊严》《自由》《多难兴邦》等)
(1)直接切入或
情景修辞
导入(兴起);(2)亮出话题点,简要阐释,
提出思想观念;(3)素材
细节(一到三个);(4)
思维链接(分析
评价,含反面假设分析),论证话题观念;(5)思维联想,引入现实,强化话题观念;(6)结尾(直接点题结束或情景修辞结束)。
2.随笔体结构(适合于生活、感受类话题,如《生活的提醒》《感动》《种植阳光》)
(1)现象(自然、生活、社会);(2)感受(感性);(3)思考(感悟,理性,揭示现象背后的规律);(4)联想(思考引发的思维联系,发散并强化思考成果);(5)印证(回归或升华)。
三、加强语言训练
同学们的作文语言之所以缺乏文采,主要是缺乏语文意识,用日常生活语言代替了文学书面语言。“这几天我的心情不爽”是生活语言,“这几天我的心情如一杯隔夜茶”是文学语言。考场作文经常呈现的状态是:只能“点头称是”,不能“拍手叫好”,更不会“拍案叫绝”,其重要
原因是没有优秀的语言表达。文学语言有三类模式:
1.形象语言(生动传神,富含画面色彩)。如“每个季节都是太阳在人间种下的花,都有自己独特的明媚”“爱,给草以开花的机会”“日落是一种优雅,一如婉转的作别,从容的放手,又似镇定的自敛,身已转而韵未散”“青青秧苗间:农人笑了”“时光的剪刀总是让奔驰的幸福戛然而止”。
2.哲理语言(凝练简洁,富含思想
内涵)。如“不要拿自己的错误惩罚自己,不要拿自己的错误惩罚别人,不要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投身彼岸便意味着放弃此岸”“生活是没有观众的”“一个人彻悟的程度恰等于他所受痛苦的程度”。
3.前卫语言(新奇别致,富含创造理念)。如“天天天蓝”(三个“天”字抢眼);“
第一次不来是你的错,第二次不来是我的错”(一家熟食店的
广告用语);“狩,亦是守”(音近意不同);“人生没有很多的如果,但是有很多的但是”(两个“但是”连用,词语活用)。
以上三类语言不是截然分开的,有时三者可以融为一体,同学们在自己的作文中有这些语言的出现就一定会给作文加分不少。
四、加强素材积累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写作是需要精致的素材来支撑的。素材的来源可谓广泛,包括日常生活、课堂教材、课外读物等等。对于高三同学,一方面要在高三这仅有的时间里从日常生活、文史典籍中选取素材,学会“带露折花”,选用富有浓郁生活气息,极具
现实性新鲜感的材料;另一方面还要把一直以来的“库存”分门别类清理筛选一下,择出可供用于写作的精品材料列个提纲,既可备忘——坐在考场上想得起来用得上,又不费时间。
百度搜索更多内容:早打算,早准备---迎接09年高考作文
------本站部分文章来源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侵犯了您权利,请联系我们。